校友会动态

母校情结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会动态 > 校友文苑 > 母校情结 正文
回忆抗战时期的一师搬迁
发布时间:[2020-07-09] 作者:[张永清] 来源:[57班 ] 访问:[]

我名张永清,1928年出生,今年90岁。1948年上学期,从第一师范57班毕业。我父亲张百焘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一师工作,有20多年,于1949年才离开。父亲先后担任过庶务员、事务主任、会计主任等职,我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均在一师毕业。由于我父亲工作关系,我的家便随一师的移动而移动。我对抗日战争八年离乱时期第一师范搬迁的情况十分清楚,我想趁自己的头脑还比较清楚的时刻,写一点回忆文章,为母校作点贡献,填补校史中的一部分,同时也让大家对在抗日战争国家危难时期老一辈人为保护学校财产所作出的艰辛劳动有所了解。

我小时候,一师是办在省教育会坪对面(即现在省农业厅对面),隔壁就是省教育厅。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后敌军迅速南下,武汉失守。19382月,敌机对长沙狂轰滥炸,人心恐慌,长沙全城疏散,一师也准备搬迁。当时的一师是全省最有名的学校,所谓名校,除了教员多为名师外,学校各项设备齐全,特别是图书、仪器最为重要。我父亲当时是庶务员(相当于现在总务处的工作人员),自然成为迁校的主力。图书仪器占了几十个大木箱,特别是仪器都必须慎重装好,防止损坏,还有课桌椅及学生睡的铁床等,能够搬的都要全部搬走,雇了几十条大木船沿湘江而上。开始是搬到湘乡西阳,我家也随船而行,整整走了十天,才到达西阳。所有校产都存放在几栋大屋里,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开学。我们在西阳停留了几个月。第二年年初,当时的省政府决定将一师和一中合并组建湖南省立临时中学,由熊夢飞任校长。由于我父亲对迁校有功,熊校长便邀请我父亲等几个人另觅新址。结果决定搬到距西阳近百里的安化桥头河。由西阳到桥头河走的都是陆路,雇了百多人浩浩荡荡走了几天。沿途,父亲等人唯恐学校财产遭到损失,便不断地同人打招呼,所以直到桥头河,学校的图书仪器等物没有受到一点损坏。临时中学在桥头河设有本部,校本部办在镇旁的李家大屋;师范部办在距镇上三四里的“范奢园”,办公楼和宿舍就在老房子,学生都是用稻草铺地而睡,在这里建了一栋简易的教学楼和宿舍;初中部办在距镇上约两里地的“白茅冲归盘园”,也新建了简易的教学楼和食堂(都是木板和土砖建成的);高中部办在“七星街”,另外两个附小,一附小办在湄江边上的“观澜书院”,二附小办在娄底。我父亲当时即为临时中学的事务主任,管理学校的一切事务工作,临时中学只办了两年随即解散,恢复成一师一中。当年,我曾在一附小读书,后进初中部第一期称省立五中,第二期即为一中初中部。

桥头河这个湘中地区的偏僻小镇,滔滔的湄江穿镇而过,风景优美,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里却没有听过炮声,敌机也从未光顾过,所以学生都能在这里安静地读书。我在校友刊看到过不少同学的回忆文章里描述过这一段艰苦而又心情舒畅的岁月,真的是感慨殊多。

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了,全国人民无不拍手称快,欢欣鼓舞。次年,学校迁回长沙,当时的省政府将河西左家垅长沙农校拨给一师。我父亲也参加了接管工作,后任会计主任,校长仍是熊夢飞。我们这班是抗战时期招收的最后一批学生,在我们毕业时的纪念册上还有熊校长的题词。

 

                                                      写于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