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爱成就最好的自己
朱爱朝
1989年,我从第一师范毕业,从事小学教育已经35年。回顾35年的小学教育工作,我想跟大家分享如何以热爱成就最好的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都走在寻找自我,确立自我的路上。如其所是,方能在众声喧哗里有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笃定地走自己的道路。如此,虽然追寻的道路道阻且长,但仍然会心生欢喜,幸福充实。
书香校园的建构与研究: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从2009年担任长沙市语文首席名师开始,我就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进教室。两届长沙市朱爱朝小学语文工作室,都以阅读为核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阅读为核心,促进儿童言语的发展和精神的发育。六年间,工作室开展主题研讨活动56次,足迹遍及长沙市十个区县。工作室也通过面向长沙市千余名教师开展的大型活动推动阅读。两届工作室均获得长沙市教育局考核优秀等第。
六年间,工作室激发出了每个成员的生命潜能。工作室的教师是来自长沙市各区县的骨干教师,这些骨干教师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让阅读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灵。从一本教材教语文到带领学生进行高品位阅读,长沙地区的很多教师在工作室活动的启迪之下,成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教师的变化,带来的是每一间教室的变化。当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一个热爱阅读的教师的时候,儿童的生命开始浸润在母语的芳香之中。每一天的清晨,孩子们用诵读向黎明发出问候。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角。阅读,沉淀的是语言,是定力与静气,更是精神的丰盈。
2015年到2021年,我担任了两届长沙市农村名师工作站站长,第一届设站学校为浏阳市永和镇完全小学,第二届为浏阳市沙市镇完全小学,两届工作站均获得“长沙市优秀农村名师工作站”称号。农村名师工作站以一个乡村小学作为站点,辐射周边的十余所乡村学校,开展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助力乡村教师成长。每月一次的研讨活动,我清晨五点即起,临近傍晚时才返回。工作站活动以儿童文学阅读和诵读教学作为主题,推动乡村教育实践创新,改变了乡村儿童的学习生态。
2016年9月,我成为芙蓉区育才学校第18任校长。育才团队选择了书香校园的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
建设书香校园的关键,要有一支热爱阅读的教师队伍。教师读书会每周进行,一个老师带领全体老师诵读一首诗,然后再请一位老师来进行读书分享。单周是教育著作,我们从中寻找理论的引导;双周是儿童文学,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在教师读书会开展的同时,我们也在做学生读书会。育才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育才电台”栏目。“育才电台”从2017年1月6日首播,每周五播出。线上的传播,方便快捷。公众号上还开设了“亲读会”栏目,让每个班级的书香家庭来进行分享。“朗读者可以培养阅读者”,家长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为孩子朗读,培养出了热爱阅读的孩子。
把书读起来之后,我们也在想办法把课程建起来。首先做的是诵读课程。中国一直有诗教的传统,琅琅上口、适合儿童诵读的童诗、童谣、古诗,满足了孩子对于诗性语言的渴望。整本书阅读,我们重点进行了导读课和读后交流课的研讨。在语文组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入全学科阅读阶段。阅读既要有和本学科的纵向连接,也要有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各学科的内容围绕着育人的核心流动起来,更有利于点燃孩子心中的火苗。育才学校获中国教育报“书香校园建设”标杆案例、“阅读改变中国”2018年书香校园称号。
2022年秋季,我担任芙蓉区大同小学校长。大同小学书香校园系统的构建,我们从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教师培养、阅读课程建设、亲子阅读倡导四个方面来开展。孩子们的自主阅读,分图书室借阅图书和各楼层的开放书吧图书两类。自主阅读的书选自国内优质童书出版社,有适合小学生的历史、哲学、科普、文学和艺术启蒙类书籍。各年级也开始了班级共读活动,在共同阅读中构建班级共同的精神生活。
我和孩子们、老师们通过书籍的阅读,更加幸福快乐,更加从容舒展,走向更加宽阔、深远的世界。
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建构与研究:开启走向大地的生活方式
信息化社会中身处多元文化冲击的小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亟待增强。能否在一个课程的建设里,解决好小学生扎根文化和扎根自然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将目光聚焦在了二十四节气上。二十四节气是时间表,也是人与大自然结合的表现,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二十四节气里有最鲜活的体现。譬如到了雨水的这一天,我们不但知道时间到了2月19日,还知道天气渐渐暖和,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雨润万物,新绿点点。人与自然,人与四周的一切,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我寻找到让小学生扎下文化根基和自然根基的路径,那就是通过二十四节气课程,将各学科进行整合来整体育人和实践育人。我带领学生了解节气和物候,做节气自然笔记,还加入了和节气相关的汉字、诗歌、老故事、传统游戏等内容。在生生不息的二十四节气中,学生拥有了更饱满的喜悦,和美安然。
在班级实践的基础上,我和学校各学科教师一起,在2016年开始综合构建全校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希望在班级实践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让学生更深地建立文化根基和自然根基。学校在不打破现有课时课表,不打乱教学秩序和教师安排的情况下,分节气实施主题式跨界学习,从分科教学到跨学科整合,学科的边界开始融合。
课程贯穿于全年二十四节气中,让育人不是一个点,而是时间维度里的一条河,静静流淌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持续的气象观察、太阳高度角测量,结合节气特点进行的观树叶、观雨、观鸟、观星等,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习惯。学校校园内有百草园劳动基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制订出全年种植计划,学生通过种植作物和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过程,并用作物制作出节气食品、饮品、生活用品等方式,实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构建、跨学科发展。《时节之美》《朱爱朝二十四自然笔记》《自然之美》建构起丰富的课程体系,触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合作共育,形成立体化、大教育状态,凸显了亲近中华传统文化、亲近自然为导向的一种育人方式的变革。
古诗教学与研究:古诗如朗月照亮生命
孩子们居家上网课的2020年,寂静的校园里,黄色的腊梅花也灰蒙蒙起来。在那个春天,我开始了《明月来相照:古诗原来可以这样学》的写作,给孩子们讲小学课本里的103首古诗。带着三十多年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体察,我以适合孩子的方式,来疏通诗意,消融古诗带给孩子的陌生感。我带孩子们去感受韵脚传达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的发声诵读,就有了更多的心弦共振。我把诗歌放到诗人的生命脉络中去讲,让孩子们汲取到精神的营养。
这本书,还给孩子讲了和古诗相关的174个汉字。古老的汉字,好像图画一样美丽,又像故事一样丰富。给孩子讲一个字从具象绘画到抽象文字的演变过程,是用艺术的方式带孩子去感受汉字,满足孩子对绘画的需求和对艺术的想象能力。童年时期,平衡完整的身心发展,将为孩子的未来提供持续的力量。
“明月来相照”出自王维的《竹里馆》。用这句诗作为书的名字,是因为明月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意象;还因为,期待孩子的生命里,有朗月相照,喜悦、宁静,充满爱。
当人工智能呼啸而来,澎湃的情感,诗意的心灵,开阔的想象力,愈加珍贵。而这些,一直就在我们古老的诗歌里,等待我们去唤醒,去发现。
30多年前,我在城南书院的礼堂里,听到了余老师的演讲。她说过的话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和同学们渴望成长的心情,我依然记得。30多年后的,我从台下走到了台上,我把成长的接力棒传到了各位同学手上。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朱爱朝,298班校友,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校长,中国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她在儿童阅读推广、语文教学及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突出贡献,并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