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动态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会动态 > 校友文苑 正文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共绘新时代教育华章
发布时间:[2024-11-20] 作者:[周方苗] 来源:[校友会 ] 访问:[]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共绘新时代教育华章

 周方苗

在教育的伟大征程中,教育家精神宛如璀璨星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深入领会并弘扬教育家精神,朝着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奋进,勇敢担当起推动教育优质发展的重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下面,我将从自身经历的三个故事,来阐述对教育家精神的一些感悟。

一、共享教育:点亮山村希望之光,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之信念

在一所偏远乡村小学,这里仅有一间教室、一位老师——王老师,几张破旧的桌椅,以及十几个充满渴望的孩子。这便是他们教育的全部“家当”。王老师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努力为孩子们勾勒外面世界的精彩画卷。然而,在他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炽热的梦想:让山里的孩子也能拥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在我任职的育英学校作为一所声名远扬的名校,始终在教育精准帮扶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当了解到王老师的迫切需求后,育英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借助新技术和新平台,完全有机会将育英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这个偏远的山村。于是,“共享教育” 这一极具前瞻性的理念在育英人心中落地生根,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变革也随之悄然开启。

当清晨的阳光轻柔地洒在这所乡村小学校园时,王老师和他的十几个孩子早已整齐地坐在电视机前,满心期待地迎接来自育英学校的 “名师课堂”。通过一个小巧的机顶盒、一根网线和一台电视机,孩子们仿佛瞬间跨越了地域的鸿沟,置身于育英学校的课堂之中。他们可以与名师面对面交流,每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都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孩子们求知的大门,让原本简陋的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对知识的热切渴望。

在长期的教育精准帮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数字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的优势,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和高效互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的延伸和覆盖,让乡村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点燃了梦想的火种,赋予了他们追逐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努力的背后,是我们以实际行动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的生动践行,展现出在国家教育发展需要之时,我们挺身而出的无畏勇气和坚定担当。

二、双师课堂:搭建城乡教育之桥,践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之追求

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深深扎根于破旧立新的勇气和担当重任的气魄之中。在我校副校长李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的闪耀。

故事的开端,源于学校赋予李毅的一项特殊使命 —— 将一堂精心准备的《端午粽》语文课通过双师课堂的模式送往遥远的乡村学校,试图搭建起一座连接城乡教育梦想的坚实桥梁。双师课堂是一种融合线上直播授课和线下个性化辅导答疑的创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乡村学校的学生既能领略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魅力,又能获得本地教师面对面的针对性辅导,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初次尝试双师课堂,那种感觉既新奇又带着些许尴尬。李毅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没有了往日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和灵动眼神,她只能尝试与自己对话,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努力维持课堂的节奏。镜头下,她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被放大,显得有些 “不自然”。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成为她追求完美的动力源泉。在反复的打磨中,《端午粽》这堂课逐渐成型,最终浓缩成一段仅有11分钟却珍贵无比的视频。

然而,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资源输出可能会滋生懒惰,而不是激发成长。于是,我们及时调整策略,从细微之处着手。不再是事无巨细地录制课程,而是适当留下思考的空白,鼓励乡村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和补充。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对精准扶教内涵的深刻理解,更是对共享教育本质的重新诠释。

2017 年,李毅在湖南省第二届“湖湘教育家大讲坛”展示了双师课堂案例《大禹治水》。媒体聚焦和社会关注让双师课堂的概念迅速传播开来。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挑战和质疑,双师课堂也在不断地试错和修正中砥砺前行。在这条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始终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双师共享课堂这朵教育之花,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芳华。

三、幸福教育:温暖人心,润泽校园,传承“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之师德

学校,它是承载知识的神圣殿堂,更是滋养心灵的温暖港湾。在这个故事中,主角是一个名叫晓力的孩子。他来自一个离异家庭,小小的世界里充满了不安和愤怒。每当情绪失控,他就像一只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小鹿,只能用暴力来武装自己,保护那脆弱的内心。

然而,在这所充满爱的校园里,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晓力。作为当时的校长,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于是,我带领老师们,用无尽的耐心和智慧,为晓力精心编织了一张温暖的 “安全网”。

我们尝试各种方法去接近晓力,努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每当他情绪爆发时,我们都会耐心地引导他,让校长室成为他宁静的避风港。在这里,我们不再仅仅是师生,更像是可以倾诉衷肠的朋友。渐渐地,晓力开始对我们敞开心扉,眼中的敌意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目光。

但是,他的转变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在六年级时,晓力因一件小事再次情绪失控,与同学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内心深处隐藏的恐惧和无助。我明白,只有用爱和理解才能抚平他心灵的创伤。于是,我和老师们迅速介入,妥善处理了局面,并在事后耐心地引导双方沟通。我们让晓力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让他知道在这个校园里,他是被关爱的。

经过这次事件,晓力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开始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了用更加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同学们也慢慢接纳了他,不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晓力的变化,成为我们所有人心中的骄傲。

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了那所学校,但晓力的故事却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教育之路。它让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教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用一颗炽热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充满温度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更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让我们齐心协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教育土地上,用坚定的信念铸就伟大梦想,用无穷的智慧点亮璀璨未来,用真挚的爱心培育祖国花朵,共同描绘出新时代教育的宏伟壮丽画卷!


作者简介:周方苗,316班校友,历任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现芙蓉区育英学校校长,现任芙蓉区燕山学校校长,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对象,湖南省领航校长小学工作室成员,长沙市首席名校长,芙蓉区首席名校长。主持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共享发展理念下中部地区乡村“精准扶教”研究》以及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小学名校SPOC课程创生与应用研究》两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共享教育在行动》案例在“第三届全国基础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中展示交流。主持学校思政课《“书道习得”书法德育典型案例》获评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个人撰写的系列共享教育研究论文在《中国教育报》等发表,多次在国家、省、市教育有关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担任育英学校校长期间,办学成绩显著,相关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报道。2020年11月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个人作为获奖代表赴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表彰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