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蔻年华第一次走进一师的大门到初为人师,在这里学习成长蜕变,可以说母校几乎承载了我所有的青春记忆。都说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生命历程。时光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与青春有一场相遇,青春是什么味道?如果要用酸、甜、苦、辣来描述青春的味道,我会用苦来形容。
青春的记忆里,有第一次走进一师大门,穿过四合院的走廊,来到学校大礼堂报名时懵懵懂懂怯生生的苦涩;有每天6点起床,体育老师领队集体晨跑,同学们围绕着这个田径场5年累计跑了3000多圈的苦;有寒来暑往,每天晨读朗诵,每晚练习三笔字,练习钢琴的苦;有面对着各科学习生怕落后,常常在寝室熄灯后借着楼道的光,依然挑灯夜读的苦。
现在回想起来这份青春的记忆,还真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以至于永远无法忘记毕业前的夜晚,全年级的同学在宿舍阳台高歌,感觉岂止是毕业,简直是重获新生。可是而后的成长却是勇敢地告别青涩的岁月,跌跌撞撞地各自奔向远方。
再然后,这些青春岁月里在母校所吃过的苦,在后来的岁月都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工作的习惯或者说是自律。而后我们依然怀念母校,依然感谢母校,因为没有在青春岁月里吃过的这些苦,读过的书,练过的教学基本功,哪得在漫长的教育生涯里教书育人的甘甜。
都说青年一代无论在怎样的一个时代浪潮里,都是具有强大力量的生力军。在我的母校,青春是青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进步青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我的母校,青春是板仓先生杨昌济“欲栽大木拄长天”,是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经师人师,爱生如子,为国育才。青春是承载着一代代师范生谨记“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珍贵记忆。
人们常说只有回首才知道时光该如何把控,生命该如何珍惜。在流动的时光里,世界在不断地变化,青年也在一代代更替,但不变的是青春之我时刻保持对生命的觉醒,觉醒于知识的高峰,觉醒于坚实的大地,觉醒于创新的海洋,始终心中有信仰,眼里有山河,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
我还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小诗,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正是苔的可贵与可爱之处,平凡得哪怕被太阳照顾不到,也有怒放的能量。
诗人穆旦曾经写过:“我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只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我们常说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其伟大就在于无论剑在匣中鸣,还是会当凌绝顶,始终像苔花一样保持一颗平常心,一股拼搏劲,一腔火热情,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白日不到处”的坚守,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是挖空心思的钻营,“青春恰自来”的获得靠的是持续不断的奋斗,而不是一步登天的妄想。万里山河梦不负凌云志,我们相信不惧平凡,只要默默坚守点滴付出,每一朵苔花会迎来自己的绽放时刻,更何况万紫千红。
青春是一场不分年龄的奋斗,无论是平凡还是卓越,拼搏奋斗是人生的主旋律;青春是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青春是一门必修课,不能被虚度。回到母校寻找青春,我才发现青春其实一直不曾远去,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底。
作者简介:郭晓芳,357班校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湖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奋斗青春号”网络大课堂总制片人,“我的韶山行”特聘指导专家。一心躬耕讲台,将思政课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打造学生喜爱的“大思政课”,在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都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单节课学习人次突破3000万,总学习人次突破19亿,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主讲的大思政课在学习强国首页同步直播并开始专栏、《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专访报道。2024 年 5 月 11 日,在全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发言,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批示;2024年8月28日,连线西藏山南三小执教网络思政课,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