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要闻 正文
校友郑滢崟领衔!“爱长沙 无塑行” 公益课堂走进洞井小学
发布时间:[2025-11-21] 作者:[] 来源:[ ] 访问:[]


                              

2025 年 11 月 13 日,一场趣味盎然的环保启蒙课《塑料的前世今生》在长沙市雨花区洞井小学温情开讲。作为 “爱长沙 无塑行” 青少年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公益项目的特色环节,本次活动由共青团长沙市委员会、长沙市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主办,我校校友郑滢崟领衔的长沙市立里儿童教育发展中心承办,以生动形式为孩子们播下环保种子,助力垃圾分类行动落地生根。

                                 

课程从汉字 “塑”的文化本源切入,主讲老师用鲜活故事追溯塑料的 “前世”:从约翰・海厄特发明赛璐珞替代象牙以 “拯救非洲象”,到背心塑料袋诞生初衷是替代纸袋、鼓励重复使用,让孩子们明白塑料本是人类替代珍贵资源的智慧结晶。

                                     

谈及塑料的 “今生”,课堂气氛转为凝重。“全球 75% 的海洋垃圾是塑料”“2050 年海洋中塑料重量可能超过鱼类” 等数据和图片,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 “用后即弃” 消费文化带来的环境压力,也理解了塑料从 “解决方案” 变为 “环境难题” 的核心原因。

实用教学环节中,老师将复杂化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指南,详细解读塑料制品 1-7 号身份标识,教孩子们区分矿泉水瓶、保鲜膜、微波炉餐盒的不同材质与使用禁忌,让大家快速变身 “塑料识别小专家”,为精准垃圾分类筑牢基础。课程尾声,鱼鳞手提包、真菌容器等前沿环保材料的介绍,更让孩子们看到绿色科技的无限可能。

                                  

洞井小学肖英校长表示,这样的课堂重塑了孩子们对塑料的认知,让大家懂得 “塑料本身无罪,关键在使用与处置方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罗隆军秘书长也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项目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我校校友郑滢崟作为中心特聘指导师,带领团队承办的这一公益项目有创意、有意义,为培养家庭绿色使用习惯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校园里学习的‘责任与担当’,到走出校门后践行的‘环保与守护’,我始终相信,孩子是改变家庭、影响社会的‘小小支点’。” 活动后,我校校友、长沙市立里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郑滢崟分享了自己的公益初心,“当年在母校求学时,老师常说‘教育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现在我们做青少年环保教育,就是想让‘减塑’‘分类’这些理念,像种子一样种进孩子心里 —— 他们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讲给父母听,会主动拒绝一次性塑料袋,会在扔垃圾时多花一秒分辨材质。这种‘小手拉大手’的改变,才是公益项目最珍贵的价值。”


正是带着这份从母校传承的教育情怀,郑滢崟带领立里团队深耕青少年环保领域多年,从设计趣味课程到组织实践活动,始终以 “孩子能听懂、愿意做” 为核心,让环保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习惯。此次《塑料的前世今生》课程,正是团队理念的生动实践 —— 用文化溯源拉近距离,用真实数据引发思考,用实用知识指导行动,最终让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中落地发芽。

随着 “爱长沙 无塑行” 项目的持续推进,相信在郑滢崟校友的引领下,更多长沙青少年会成为无塑生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用青春力量守护星城绿水青山,而这份 “以小见大、久久为功” 的公益坚持,也正是母校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延续。

据悉,“爱长沙 无塑行” 公益项目由共青团长沙市委员会发起,通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精准垃圾分类,为美丽长沙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一审:362班校友朱轶    二审:廖跃华    三审:邓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