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友会"再同学·更风华"第六期读书活动在长沙心宿国潮书院举行。近20位横跨四十年年龄差的校友齐聚一堂,在2000届校友朱轶的领读下,围绕经典教育著作《园丁与木匠》(【美】艾莉森·高普尼克著)一书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思考亲子关系的意义和其在当代的发展等教育话题。
朱轶以高普尼克提出的“木匠式教养”与“园丁式养育”本质差异为逻辑主线,直击书中核心观点——“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通过展示新喀鸦雏鸟学习使用树枝捕食昆虫的影像资料,生动诠释了“童年是人类社会问题解决策略”的进化论内核:正如幼鸦通过试错掌握工具使用,人类漫长的童年期本质是“为应对未知挑战而预设的认知实验室”。
最后,朱轶以"黄金圈法则"收束全书。高普尼克在自己大量实验、仔细观察、哲学思辨的基础上写出的这部教育经典书籍,不像其他育儿书籍,只关注“做什么(What)”“怎样做(How)”的外层,而是直奔黄金圈法则的中心层“为什么(Why)”,揭示了亲子关系的实质。朱轶分析到,孩子的成长也分“外在表现(What)、气质特征(How)、内在核心(Why)”三层。她提醒大家,不能因为最外层的考试成绩、技能等更容易被看见、被评估就重视它,而忽视了最重要、最不易察觉的内在核心,即对自我的认知观念、对父母的依恋等,“爱”才是教育的核心本质。
朱轶的导读结束后,校友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同代际校友展现出多维度的教育智慧碰撞。60后教育工作者结合三十年从教经验,剖析"园丁式教育"在应试框架下的实践困境;70后校友结合新兴的AI智能探讨了“园丁式教育”的未来可行性;80后校友则尝试将书中的"混乱养育"理论与正在从事的自然教育等公益项目相结合;也有从事多年教育的校友现场绘制"教育光谱图",展现从中国古代儒学到现代教育学的理念交融。大家还在90后校友的带领下,尝试了"正念感知"的互动环节。读书会现场不时迸发会心笑声与掌声。
"不同代际视角的碰撞,恰似多元教育理念的立体呈现。"校友会负责人表示,此次读书会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性思考,亦是校友精神共同体的生动建构。
长沙校友会"再同学·更风华"读书会后续还将推出更多的读书分享活动,旨在通过共读经典,促进校友间的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共同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一审:杨淼曦 二审:廖跃华 三审:邓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