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正文
校友风采|她们是母校最靓丽的名片
发布时间:[2019-07-14] 作者:[刘习聪?] 来源:[安化县平口镇平口完小 ] 访问:[]

长期以来,一师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乡村教师为主业,一批又一批的一师学子奔赴农村。在雪峰山脉腹地的边远乡镇安化县平口镇,苏燕、苏丹、夏明兰、苏玉娟、胡晶妮、刘潇潇、周文娟七位年轻的一师校友以大山女儿特有的情怀,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用奉献与汗水谱写出动人的青春之歌,成为母校最靓丽的名片。

平口镇一线教师仅119名,一师一所学校就为这里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十七分之一的力量,成为平口镇教师第一大输送高校。这七位校友或通过免费师范生计划,或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在人生最美的时节选择把根扎在这里,是一师学子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生动体现。

这群可爱的一师学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有的成为孩子们的知心姐姐,有的带来了全科教学的新理念,有的掀起了校园艺术热潮,有的成为功底扎实的学科骨干,成为了山村孩子和家长最喜欢的老师,为农村教育带去了一股青春旋风。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的是“姐妹花”苏燕和苏丹的故事。

 

一师学子下得去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时光回转到2013年,这一年从一师初等教育562班毕业的免费师范生苏燕回来了,标准的普通话、秀美的字迹、又是毛主席母校回来的大学生,让校长张花群喜出望外,从此平口镇有了第一位免费师范生、第一位接受全科教育又能稳定下来的大学毕业生等多个平口教育史上的第一。

苏燕和妹妹苏丹从小学求学到成为一师的免费师范生,再到成为家乡的教师,这一路走来堪称励志故事。他们出生在柘溪水库旁的平口镇兴果村,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兴果村是全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庄,乘船是主要的交通方式。苏燕、苏丹姐妹上小学的学校离家较远,边远农村的二女户家庭尤为缺乏劳动力,家里农活多,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回接送他们上学,姐妹俩就独自划着小木船上学,好几次都差点被突发的洪水冲走。

幸运的他们遇到了邓勇老师这样一位敬业又有爱心的班主任,每次天气和水文情况异常,邓老师都会划着小船去汹涌的洪流中接姐妹俩,把姐妹俩从死神边拉了回来。十多年过去了,姐妹俩划着小木船求学的事情仍然激励着十里八乡的孩子们,直到现在,邓老师讲述姐妹的求学经历时仍是热泪盈眶。

正是从那时起,苏燕就幻想着,长大后要像邓勇老师一样做一名乡村教师,从小到大,这个愿望从来没有改变过。尽管家庭非常困难,但母亲还是咬紧牙关供姐妹俩上学,初中毕业时支持苏燕报考了一师的免费师范生。母亲坚定地说,毛主席的母校肯定是不错的学校。

2013年大学毕业时,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的苏燕受到了很多单位的青睐,有薪资待遇高的企业,也有城里的学校,但苏燕觉得如果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当老师,会感觉自己的人生不完整。现在六年时间过去了,苏燕已结婚生子,把根扎在了生她养她的家乡。

由于一师学风浓厚,育人质量高,且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在这里度过了幸福大学生涯的苏燕鼓励妹妹苏丹也报考了一师的免费师范生。2018年,从我校14小教文3班毕业成绩优异的苏丹也回到了平口镇任教,现在姐妹俩成了镇上家喻户晓的“姐妹花”教师。姐妹俩说,以前对传统和感恩没有明晰的概念,现在明白了:在农村当教师就是对一师和邓勇老师的传承和感恩。

姐妹俩都担任语文老师,出身农村家庭的他们,对于艰难的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量完全能适应,不能适应的是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对语文的兴趣。苏丹刚接手六年级的语文时,班上留守儿童多,学习缺乏管教和引导,有的孩子连一篇两百字的作文都写不出,甚至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还不认识拼音。苏丹这个瘦弱秀气的女孩一向乐观开朗,却为孩子们的语文情况偷偷流过眼泪,她气的不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不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是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产生了怀疑。

退缩不是苏丹的风格,忙完白天一天的工作后,苏丹利用晚上时间虚心向姐姐请教,姐妹俩共同备课,一起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探讨教育教学方法。苏燕的孩子还只有一岁,为了支持姐妹的工作,促进姐妹俩共同进步,深明大义的母亲主动承担起了带孩子的重任。在姐姐的帮助下,本来就功底深厚的苏丹很快就探索出了适合留守儿童的教学方法。更让人感动的是,苏丹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都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不厌其烦地辅导,与学生交心谈心,指导他们学习方法。

参加工作仅几个月,苏丹就参加了学校的教学比武,她独特的教学风格、严谨的语言组织、切合留守儿童实际的心理认知,使苏丹的课堂脱颖而出,产生了强烈反响。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到了期末,苏丹所带班级的语文教学成绩位居学校前列。校长蒋苏会感慨地说:“一师的学生功底就是好,而且能吃苦耐劳,有苏燕、苏丹这对一师姐妹在这里,我就不愁学校的语文教学搞不好。”

这对“姐妹花”老师在教育教学上获得了孩子们的高度认可,在生活中更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孩子们喜欢向姐妹俩倾诉自己的烦恼、分享自己的喜悦;周末,孩子们会邀请姐妹俩去自己家玩,有好吃的野果会带来给姐妹俩吃;学期末孩子们还会关切地问:“老师,下学期一定还要教我们班,我们舍不得您啊!”每每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姐妹俩就忍不住想起自己年幼时艰难的求学历程和在一师的温暖时光,同样的经历让姐妹俩早已把全部的心力都倾注在了这群孩子身上。

船是平口镇的主要交通工具,姐妹俩就是孩子们的“渡船”,把孩子们送往知识的彼岸。

 

一师学子用得上  我们是乡村全科教师

音乐专业毕业能成为语文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德育专干、新闻通讯员等,每项工作都干出了专业水准;语文课上得诗情画意,语文教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即语文”的教学理念;班主任工作深受家长喜欢,家长们都说把孩子放到夏明兰老师的班级是最幸福的事情;年级组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创新学科知识竞赛使整个年级各个学科均衡发展;德育工作从细微处入手,倡导“处处是德育场所、人人是德育教师、课堂是德育过程”的理念;新闻通讯撰稿多,质量高,使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创造出这些业绩的是从一师08音教2班毕业的夏明兰,平口镇有名的全科型、全能型教师。

全科型、全能型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更先进,视野更开阔,育人方法更科学,树立了全面的成长观,由此带来学生更幸福地成长。

夏明兰是个对工作极其负责且具有广阔视野的老师。有的老师到学校后第一件事也许是备课或者批改作业,她到校后第一件事则是抽出时间观察学生的情绪,总结前一天学生的心理状况。她觉得,学生健康成长和心理完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她每天会在家校联系微信群里沟通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心理情况,对于不会用微信的爷爷奶奶,夏明兰就用电话和他们沟通。平口镇地处益阳、娄底、怀化三市交界处,学生来自交界处边远农村,所以很多时候给家长打电话都是长途,电话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夏明兰家庭负担较重,但在对待与家长沟通的电话费上却从来没有含糊过,她还经常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家庭状况,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夏明兰不仅学生工作搞得深入细致,而且在教学上更是一把好手,特别是她的学科融合、全科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语文是现阶段课时编排最多的科目,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容易出现缺乏热情,学习氛围不浓的现象。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夏明兰大胆创新,在语文课堂中播放符合教学意境的音乐,进行音乐式的语文教学。同时,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进行融合,给学生真切直观的心灵享受。全科教学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气氛活跃。

夏明兰和学生的感情非常深厚,她长期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她给孩子们拍毕业照,把他们最青涩最美好的记忆永远留住。边远农村小学开毕业晚会的不多,夏明兰给每一届学生都会开毕业晚会,今年也不例外。晚会上,孩子们因为对夏明兰不舍,一个个都哭的像个泪人,夏明兰给每个孩子一个拥抱,一个、两个、三个、……全班一个人都没有落下,她为每个孩子擦去泪水,而自己却是泪流满面。夏明兰最后一次为孩子们整队,最后一次把孩子们送出校园送上马路,孩子们又折回来,她再次把孩子们送走,孩子们又折回来,反反复复这样来回走了很多次。

在夏明兰心里,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短暂的分离必将是以后更好的重逢。

与夏明兰一样是全科型、全能型教师的还有从一师617中文班毕业的苏玉娟。平口镇完小每年都有六一文艺汇演,但今年首次有了教师民乐合奏。参与演出的大多数都是专业的音乐教师,而担任二胡手的苏玉娟却是非音乐专业教师。苏玉娟娴熟的二胡演奏技巧、入情入景的演出风格彻底折服了现场的所有观众。而在此前举行的全校教师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也是苏玉娟。

在同事眼里,苏玉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校长张彩红则给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的评价:苏玉娟老师综合素养高,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追求的目标。面对同事和领导的赞许,苏玉娟却谦虚地说:“这是一师母校培养的结果,一师就是按照全科教师的模式对我们进行培养的,希望我们能成为全能型的教师”。

只要到过平口完小116班的人,都会给出这样的评价:班级文化氛围好、凝聚力强,学生行为习惯好、具有探索精神、综合素质高,是全校最好的班级……获得如此高评价的背后是班主任苏玉娟辛勤的付出。苏玉娟语数外音体美心理学行行精通,率先在农村学校开设了女童心理学课程,她秉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从不因为所谓的“主课”耽误学生的音体美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她眼里没有好生差生之分,只有对事物认知程度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最棒的孩子,连批评学生都是诙谐幽默的语言。苏玉娟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评价学生,细读苏玉娟给学生的期末评语是一种享受,给每一个学生的评语都是语言优美又充满鼓励,把她对所有学生的评语集中起来就是一本散文集。

尽管孩子们还只有二年级,但苏玉娟已经让生态和环保的理念深入学生心中,班上经常有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身教永远大于言传,由于苏玉娟自身爱读书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班上的学生也非常爱读书,班级的书香气息浓厚。家长们纷纷感叹:“全科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就是高”,“苏老师年纪小,实力可不小嘞”。

苏玉娟的孩子还处在哺乳期,苏玉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孩子耽误过教学,在她心里,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于是就出现了母亲抱着孩子在操场走动,苏玉娟在教室上课的感人场面。幼小的孩子似乎也很懂事,在苏玉娟上课的时候不哭不闹,依偎在外婆的怀里安然地睡觉。夜里苏玉娟备课的时候,孩子就在旁边安静地玩耍,慢慢地孩子就自己睡着了。

无论是教书还是育儿,都是苏玉娟作为一个教师、一位母亲最为温暖的牵挂。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苏玉娟,他们信任依赖苏玉娟,苏玉娟也喜欢他们、爱着他们,她和孩子们之间有一种浓浓的依偎感。

 

一师学子干得好  我们有专业的素养

农村普遍缺乏英语教师,农村孩子最薄弱的学科是英语。即使有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难逃“哑巴英语”的怪圈,这样的情况在平口镇也不例外。但是,随着胡晶妮、刘潇潇两位一师学子的到来,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发生改变。

胡晶妮屡破记录:十九岁成为全镇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教师,十九岁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二十一岁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毕业班把关教师,二十三岁已连续三年担任毕业班教师。现年二十四岁的胡晶妮成了平口镇的英语教学骨干,教学效果长期名列全县的前列。

胡晶妮年纪轻轻就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背后是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方法,把同学之间的趣事编成英语故事分享给大家,让学生明白英语其实离生活不远且富有趣味性。在教动物类、运动类单词时,她会让学生自主上台演示,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英语充满激情。

胡晶妮带领孩子们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每天早晨领着学生在教室大声朗读,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十九岁的大孩子带着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在校园齐声朗读英语的情景,校园里的师生都被这样的情境萌化了。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竞赛,胡晶妮想出各种方法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连垃圾桶也被胡晶妮标上了英文,由此,英语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学科,胡晶妮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孩子们的英语“统帅”。

很多英语薄弱的孩子在胡晶妮的悉心引导下成了英语学霸,来自边远贫困家庭的张宝珍同学其他学科都很优秀,唯独英语是弱势学科。九年级时,在胡晶妮的耐心指导下,她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中考时考上了公费师范生。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公费师范生,不仅为乡村培养了教师,而且使自身家庭脱贫有了保障。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张宝珍一家流下了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直盼望又突如其来的幸福,这就是优秀的专业教师带来的奇迹!

专业、青春、活力是大家对胡晶妮公认的评价,这正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学识扎实、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胡晶妮出身于乡村教师世家,外婆、姨妈都为乡村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外婆和阿姨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胡晶妮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一定比我们干得更好!”

刘潇潇是平口镇七位一师学子中唯一的外地人,家在几百公里外的邵阳市洞口县,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加入到了平口镇的教师队伍。刘潇潇来到平口镇首先要克服的是语言问题,为了能听懂家长们的方言,刘潇潇主动找不会说普通话的老爷爷、老奶奶买菜,不到一个月,刘潇潇就掌握了平口话这门“外语”,很快“入乡随俗”,让家长们打消了这个外地女老师教不好学生的顾虑。

农村孩子大都畏惧英语,为了让孩子们学好英语,刘潇潇这个同事眼里最文静的女老师会主动夸女生辫子扎得好看,夸男生篮球打得好,孩子们都乐呵呵的,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那些偶尔需要“武力威慑”才学习的孩子也主动学起了英语。

平口镇的学生为柘溪水库移民子弟,由于田地被水库淹没,外出务工人员多。有的人初中甚至小学都没读完就外出务工,发了财致了富,导致“读书无用论”有一定的市场。

为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刘潇潇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一系列英语评比活动:最整洁的英语作业、最漂亮的英语字体、最纯正的英语发音、最优美的英语写作、最动听的英语歌唱、最显著的英语进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基本上所有孩子都获得了奖励,孩子们在这个号称农村教育“天下第一难”的学科中找到了兴趣和信心,他们觉得读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为了教好孩子们,刘潇潇加班到凌晨是常有的事。由于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再加上柘溪库区天气干燥、河风大,上班2个月她嗓子就坏了,课堂上出现失声讲不出话的情况,但她从未因为这些降低自己的工作要求。

专业的力量不仅是让学生学好英语,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小浩因为遭受意外伤害头部受伤,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到了六年级还不会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更别说英语学习了。刘潇潇不厌其烦地教小浩认识字母、识记简单的单词,一遍遍带着读,反复做手势,仔细对口型,但效果总是不理想。尽管如此,她从来没有过放弃这个孩子的念头,反而比对其他孩子花费了更多的心血,让这个遭受上天不公待遇的孩子感受到老师温暖的心,同时让这个孩子坚信只要努力就没有遗憾。

期末放假时,这个平时很不起眼的学生突然对她说:“刘老师,您骗我一个学期了?”刘潇潇惊讶地问:“小浩,怎么了,老师从来没有骗过你啊?”小浩哭着说:“开学时,您说只要我表现好就去我家玩。我对奶奶说了您是外地人,奶奶说外地老师来我们这里不容易,到了我们家就要杀鸡给您吃,可到了现在您还没有去我家”。刘潇潇没想到自己随口一句哄孩子的话,被小浩整整记了一个学期,心里还想着关心自己这个外地人。

那一刻,刘潇潇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让每个孩子按适合自己的方式快乐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她说:“若干年后,小浩也许会忘记我这个老师,但他永远不会忘记童年里的这段时光。”

 

一师学子留得住  学生和恋人都是我的幸福

周文娟是平口镇有名的“三高”教师:颜值高、身材高、工作激情高。在一师读书期间就是大家仰慕的女神,这样优秀的女孩子自然追求者众多。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周文娟选择和心灵细腻、性格开朗、支持理解教师职业的县税务局干部刘欢走到了一起,成为恋人。平口镇到县城没有公路直达,坐车要绕道新化、溆浦的地界共计180多公里路才能到达,通过柘溪水库坐三个小时的轮船去县城是最便捷的方式,所以两人一个月左右才能相聚一次。

以周文娟的业务水准,到县城找份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当大家觉得她会为了和恋人团聚而去县城找工作时,周文娟却毫不犹豫地留下来了,她说:“学生和恋人都是我的幸福”。确实,周文娟一直把学生当“恋人”对待,她在孩子们身上找到了幸福,孩子们从她身上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

小杰同学是一位事实孤儿,父亲患罕见病去世,留下巨额债务,家在离学校三四十公里外的边远农村,从家到学校要先走很长一段时间的山路,再坐两个小时的船。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小杰不爱说话、非常自卑,同时也很调皮。内心世界敏感的小杰生怕别人提自己的家庭状况,课间休息时总是一个人躲在走廊尽头的角落里默默发呆。在小杰心里,这个角落就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躲避风,躲避雨,躲避家庭困境带来的悲伤,躲避同学异样的眼光,躲避一切烦恼。

周文娟发现这个情况后,把小杰拉到办公室,和小杰约定师生共建一个“亲情空间”,让小杰把自己当姐姐看待,有烦恼和困惑可以向自己倾诉,并承诺会替小杰保守秘密。为了让小杰更好地融入群体,周文娟经常带着小杰在班上开展集体游戏,给小杰营造“抛头露面”的机会;冬天里和小杰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周末送着小杰上船回家;利用各种机会和小杰谈心,给小杰加油鼓劲。周文娟把小杰当自己的亲弟弟看,渐渐地,小杰越来越开朗,有了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的生活态度,更有了生机勃勃、刚强勇毅的男子汉气概。现在小杰被同学们选为班长,同学们都说小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杰说是周老师给了自己勇气。

去年底,周文娟和县税务局的公务员刘欢确定了恋爱关系,大家以为周文娟会离开平口去县城工作,班上同学都很着急,生怕老师离去,小杰更是整个假期都愁眉苦脸。尽管周文娟在班上说了很多次,自己不会离去,和孩子们在一起成长就是幸福的事情,但学生们还是担心了一个假期。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周文娟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学生们高喊:“娟姐,我们爱您!”此刻周文娟泪流满面,她说这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在周文娟心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耀眼的小星星,在生命的历程中每颗耀眼的小星星都会给自己带来感动和收获。周文娟带着这些小星星们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参加运动会、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高兴过、一起惆怅过、一起感动过……周文娟这个平口镇最年轻的班主任正在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小星星们一起演绎着动人的青春剧。

受到一师毕业学子的熏陶和感染,一师是平口孩子心目中理想和知识的殿堂,因此一师也成为平口镇学子中高报考的首选学校。李偲、戴安娜等一批平口籍的学子正在一师就读公费师范生,他们将沿着老师的足迹,在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展示自己别样的风采,为振兴乡村教育建功立业。

在平口镇附近几十公里范围内,还有诸多一师的年轻校友用青春书写着精彩华章:“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获得者安化县南金乡中学教师郭雨、益阳市海拔最高的完全小学——安化县将军完小校长苏雨凤、安化县最年轻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南金乡中心完小校长林美花、“农村快乐语文教学”的创造者安化县大福镇完小教师黄红、百年老校革命教育家成仿吾的母校——新化县白云完小校长冉鹏和爱人曾多、享誉全国的青少年励志典型溆浦县善溪学校德育主任向立华……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精神在薪火相传中更具生命力,一师的学子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亮,使自己的青春焕发出别样精彩。

他们的坚守、他们的执着,为农村这片热土带去了无尽的活力,为农村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为乡村教育发展带来了无尽的希望!